第九十二章 关于无神论,或者否认上帝存在的诱惑
繁體中文 
View:5313
目录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第九十二章 关于无神论,或者否认上帝存在的诱惑

义人因信得生。信心使灵命活出来。信心是敬虔之人最大的福分。但是,不信却给他带来最大的危害。不信是将人心中内在的败坏展现出来,给了世界胜过他的机会,使他易受魔鬼的攻击,拦阻他在祷告中亲近上帝,夺去他内心的平安和宁静,拦阻他成圣,这是上帝所厌恶的,也是抵挡主在他里面做工。总而言之,不信是灵魂的癌症,是最可悲的心态。既然有时信徒会有这样的心态,所以我们要探讨这种疾病的危害,以便使每个人都保持警惕,不向它屈服。并且,我们要努力重建那些陷于这种境地的人。我们所要谈及的不信,不是未归正之人的不信,不是对得救信心的疑惑,也不是由于软弱而导致的不信,这种不信连最优秀的信徒的身上也总有这种不信的成分。当然,我们所谈及的不信,也不是信心操练过程中所出现的短期性的回落。毋宁说,我们将要谈及的是历史性的不信,这种不信非常盛行,势力强大,导致人的灵命衰退,甚至濒临死亡的边缘。这种不信的焦点集中在对上帝、上帝的圣言、信徒的属灵状况、上帝的应许以及上帝对信徒的作为的不信上。

1.无神论的诱惑是很普遍的(The Temptation Toward Atheism Is Common)
对于信徒而言,无神论的诱惑是信徒较常见的磨难,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,尤其是对于那些头脑敏锐的人而言更是如此。对于很多人来说,这是一件隐蔽的事,以致于他们对此毫无察觉。然而,这却是人不能从信心得到诸多安慰和平安的真正原因。其他的人确实认识到这一点,但是却把它隐藏起来,认为没有别人晓得这样一件可憎的事,每个人都会为他有这样邪恶的思想而轻视他。有时他突然会有这样的感叹:“真的有上帝吗?真的有天堂吗?真的有地狱吗?我的灵魂真的是不朽的吗?这些都是否只是幻觉或空想呢?”有些人立刻排除了这样的疑惑,没有让它们给自己带来太多的伤害。有些人则开始反复思想这些问题,由此这种无神论倾向开始不断增加,使人越陷越深,痛苦不堪,对敬虔生活造成了极大危害。在一些人身上,这种无神论的倾向更加沉重,成为一种压倒性的倾向。各种反对上帝存在的错误观点出现了;这个人无法认定上帝的存在;他的祷告或者衰退了,或者丧失了能力。这样的思想立刻变成了拦阻,心里虽然仍有信心,却无法行使出来。不管是听道还是读经,都得不到任何益处。接下来便是心中极其焦虑,忧愁苦恼,恐惧战惊。这可能是心中残存的上帝的爱引起来的,这种爱是不能容忍这种状况的;在别的时候,这也可能是对这种不信之人的邪恶和可憎之处所产生的反应,或者因为想到将来永远的毁灭而害怕。这样的人将会与这种不信之罪争战,却无法胜过它;它已经占了上风。的确,有些人的灵魂在这场争战中精疲力竭,趋于绝望,他们不再抵挡这样的意念。先前他还有信上帝的愿望,还曾试图抵挡不信;但是,现在,他屈服了,可以说,他的灵命冷淡了。这并不是因为他喜欢这样的光景,而是因为他已经绝望了,没有能力了。有时,这种状况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,甚至会持续几年。但是,有时也有间歇的时期。那时,他的心灵偶尔能够领受一些力量,排除这样的思想,在祷告中获胜,领受一些甜蜜的安慰。于是,看起来她似乎已经获胜了。尤其是当我们教导、劝勉和安慰别人时,最容易出现这种间歇性的获胜。但是,事实上这不信的诱惑并没有过去,这个人很有可能再次屈服诱惑。有时,这个人会逐渐进步,但他还是如此软弱,以致不敢相信这是事实。一种突然的冲动,或者一时堕入罪中,都可能使这种不信的诱惑重新得力。

2.导致这种可怕光景的各种原因(The Various Causes for this Wretched Condition)
有很多原因,导致这种可怕的光景出现。
(1)有时,上帝喜欢暂时试炼一个人,把自己隐藏起来,只留下这个人独自行事。
(2)有时,这是不经常读上帝圣言的结果。
(3)有时,这是因为忽略了我们日常的灵修,敷衍了事,没有使我们自身与上帝亲近。
(4)有时,这是因为向罪屈服,或者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或者当我们故意违背良心而犯罪时,就更加明显。
(5)有时,这是因为我们的祷告没有得到回应。我们也许会落在一个特别沉重的十字架的重负之下,或者我们特别渴望某件事。我们会以一种执着的方式迫切地祷告,仅仅抓住上帝的应许,而心中渴望的事情并没有成就。这会在我们心中产生绝望之情,或者隐秘的焦躁情绪。那时,就会有下面的想法出现:“假如真的有上帝,祂就应该帮助我。我看得出来,祷告不祷告,都没有什么不同。”
(6)有时,这是因为屈从于理性的渴望而导致的。我们想要参透上帝本体的奥秘,更深刻地认识祂那不受时间限制的永恒性,祂那不受空间限制的无限性,以及上帝其他完全的属性。我们的理性是微不足道的,而无限的上帝却是至高无上的。假如我们越过所允许的界限来思考上帝,就好像是那些用肉眼直接看太阳的人,立刻就眼瞎了,以致于他们连以前能够清楚地看见的东西也看不见了。因此,假如我们坚持要用自己微不足道的理性去领悟上帝是“如何”存在的,也就是说,去领悟祂的永恒、全能和无限等等,我们无法做到(没有能力这样做),就会产生困惑,怀疑上帝是否确实,是否具有这样的属性。这就为我们的心灵提供机会,继续滋养无神论思想。
(7)有时,这是因为过分渴望得到上帝非凡的启示,更多地感受上帝各样完美的属性,这样的渴望不仅仅是为了得到属灵的喜悦,也是因为心中有一个隐秘的想法,就是想更加确定地知道上帝究竟是什么样的。于是,对于上帝通常带领祂儿女的一般方式,我们就不再满足。
(8)有时,这是因为魔鬼藉着突然的感叹,狡猾的欺骗,或者外部的环境来煽动这种不信的念头。牠有时也会在你的耳边窃窃私语,问你:“这是真的吗?事实真是如此吗?”魔鬼把不信安插在人的心中,于是这不信的念头就在人的心中扎根,这个人就开始反复思想这些念头。
(9)有时,因为阅读主张无神论的书籍,听无神论的讲座和辩论,听了处于这种光景中的人的抱怨,或者在表达我们内心的思想时不加注意,这些都会使我们陷进不信的困惑。

3.劝勉和有益的忠告(Exhortation and Helpful Counsel)
这种状况不仅确实令人忧伤,而且它还对我们的灵命非常有害。所以,每个人都应当格外警惕这种情况,当这些想法刚刚出现时就立刻予以抵挡。在这种情况下,逃避远离是通向胜利的最佳途径。假如反复思考这些想法,试图用理性来反驳它们,回应它们的反馈,这个人就很容易被俘虏征服。因此,抵挡一切,无论正在出现的想法是多么有诱惑力,多么有说服力。假如你已经处于这种状况之中,就当尽你最大的努力,从中脱离出来,当专心反思下列的事情。
第一,在所有人中,甚至在最愚昧的外邦人中,都承认上帝的存在。你比全世界还要有智慧吗?所以,在你的大脑中坚信这个真理,即使你内心一片黑暗,毫无力量,也要对这一真理坚信不移。
第二,大多数信徒都会遇到这样的争战,尤其是那些生来头脑敏锐的人。所以,当这中情况临到你时,有什么可惊奇的吗?因此,不要灰心丧气,因为主已经搭救其他所有的人脱离这种争战,并使他们属灵的力量不断增长。主也会搭救你,你也会变得更加坚强。
第三,想一想是谁盼望没有上帝,是谁竭力否认上帝的存在。这都是不敬虔之人所行的,他们之所以这样做,是为了使自己在做恶的时候更有自信心。但是,你不会愿意与这样的人同列;你瞧不起他们。因此,你表明自己相信上帝的存在,因为假如你不信,当听到他们否认上帝,诋毁上帝时,你就不会感到不安了。假如你真的不信上帝存在,你就会与他们一同快乐,他们与你志同道合。
第四,好好地省察一番你自己的内心。当你受到这样的试探,这些不信的思想出现在你心中时,你的心有没有感到不安?你不是一心渴望脱离这种光景,真正事奉上帝吗?这清楚地证明你相信上帝的存在,若非如此,你会对于你自己的不信感到很满足,你会为自己脱离这种偏见感到高兴。
第五,确信上帝存在对你有任何害处吗?你知道否认上帝的存在是有害的,否认上帝存在的人最终会下地狱的。你知道相信上帝的存在并不会对你有任何害处,而是使你的心中有平安,使你能够以圣洁之美事奉上帝。
(1)所以,藉着更新,使你自己献身于寻求上帝,事奉上帝。即使你内心并未完全确信上帝存在,也可以预先假定上帝真的存在,说:“虽然我还不明白,但我也要以上帝的圣言为我生命的根基,我要使自己相信圣经上所说的一切话,并按照圣经所说的去做。”
(2)你就这样从头开始了。既不要追求高不可及的事情,也不要发挥你的理性运思;相反,要牢牢地以圣经为根基。阅读它,并依赖上帝的圣言,来到中保主耶稣面前,接受祂。但是,不要试图见到祂,那样只会产生相反的效果。当谦卑地寻求主,可以说,闭着眼睛寻求主。依赖主,因为圣经命令你这样行,也应许说信靠祂的人必不致羞愧。同样,要谦卑地祷告,聆听上帝的圣言,不做上帝禁止的事,要做祂吩咐去做的事。我向你保证,如果你开始使自己全身心地作这些事,尽管在一开始的时候,种种不信的念头会猛烈地攻击你,尽管你这样做了一段时间,仍然在其中找不到任何安慰和甜蜜,只要坚持不懈,主就会逐渐重建你的灵命。
(3)当把你的状况向别人隐藏起来,不管对方是未归正的人,还是初信徒,或软弱的基督徒,尤其是那些也在遭受同样攻击的人。假如你向对方说明你心中那些不信的念头,与其说是互相帮助,倒不如说是互相绊倒。相反,你当去找一位经验丰富的牧师,或者另一个信心坚定的敬虔之人,向他诉说你的处境。但是,不要反驳他,而是专心地听他会对你说什么,静静地想一想,把这些话语运用到你心里是否得蒙上帝的喜悦。假如不是,当你返回后,就当重新运用上帝在祂的圣言里所设定的蒙恩之道,要安静去行,不要费尽心血。重建,不是靠着势力,也不是靠着能力,而是靠着主的圣灵,你的灵命必会得以重建。

View:5313
目录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
©版权所有